世纪名人网 > 身边好人 > 谢芝兰

谢芝兰

萍乡市安源区后埠街后村社区居民

  谢芝兰,女,出生于1941年8月,中共党员,安源区后埠街后村社区居民。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她被萍城人亲切的称为“毛衣奶奶”。

  她的右手明显跟别人不一样,每根手指中间的关节格外突出肿大。“疼不疼?关节都变形成这样了,还坚持义务织毛衣20余年?”记者问。“没事,早就习惯了。”78岁的她脸上荡着开心的笑容,眼神清澈。11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随萍乡“毛衣奶奶”谢芝兰去萍乡市儿童福利院给孩子们送她编织的毛衣。下了车,见到远远地欢快地喊着“婆婆”,踉踉跄跄奔来的几个福利院的孩子,她眉梢眼角里的笑全溢了出来,摸摸这个,拍拍那个,急火火地把带给他们的毛衣掏出来给他们试穿。

  算起来,20余年了,从1999年到现在,谢芝兰,这个有着60年党龄的中共老党员,已经给福利院的孩子义务编织了整整二十年毛衣,“毛衣奶奶”的美名不单在萍乡家喻户晓,连中央台新闻联播也播出了她的感人事迹。记者粗略计算了下,按谢芝兰的编织进度,基本一个月织两件毛衣,一年24件,20年差不多近500件。这些五颜六色、曲曲弯弯的毛线,融进了谢芝兰的拳拳爱心和浓浓深情,更见证了一个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平凡又不平凡的历程。

  大姑娘当上四个孩子的继母

  1941年出生的谢芝兰,读中专时就积极上进,19岁便光荣入党,被分配到湘东区广寒寨乡林场,曾任“七姐妹生产队”队长。林场工作艰苦异常,但她自始至终满腔热血,样样活拿得起放得下,25岁便被评为萍乡最早的省劳模,还当上了省党代表。繁重的劳动之余,她还跟食堂大姐自学了一门织毛衣的“手艺”,不过那时的她,可从来没想到这门手艺会在若干年后几乎占据她晚年生活的全部,为许许多多孤儿、残疾儿童带去暖暖的爱。谢芝兰结婚比较晚,爱人戴志明解放前就入了党,是名老干部老党员,前妻因病早逝,留下四个孩子,大的17岁,小的才6岁。他俩认识时,戴志明正在挨批斗。28岁的大姑娘谢芝兰,觉得戴志明人好,丝毫不顾虑他在靠边站,也不介意他已有4个孩子,嫁过去就要当妈,而且还两地分居。

  虽是继母,但谢芝兰跟孩子们却处得十分融洽,亲生的两个孩子和爱人前妻留下的4个孩子相亲相爱,毫无隔阂。“四个孩子从跟着我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视他们为亲生,从未改变过。我生老五的时候,他们四个年纪还小,但是特别懂事儿。我休产假不到2个月,就回造纸厂上班了,照顾他们也不怎么周全,可他们下课回来自己分好工,挑水、煮饭、做家务……从没让我操过心。”回忆起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情景,谢芝兰还是觉得幸福比痛苦和烦恼更多。哪怕现在丈夫

  已逝世多年,但那四个孩子,即使有的已做了爷爷奶奶,可还是依然牵挂和孝顺着谢芝兰这个胜似亲生母亲的继母。

  树好家风制严家规

  “勤奋努力,勤俭持家,保持善良”是谢芝兰立下的家规,她和爱人也以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为此,她的家庭曾被评为萍乡市“十佳文明户”。老六戴宏秋派驻省级贫困村高坑镇王家源村任第一书记,和群众吃住在一起,带领群众一起干,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让一个省级贫困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获得了市委书记李小豹和当地百姓的高度好评。

  老四戴建寒对一件事记忆犹新,2004年,他从一家企业下岗了,全家经济相对窘迫。因媳妇在食堂工作,偶尔会把食堂多余的菜带回家,以缓解捉襟见肘的家庭经济,夫妻俩也没觉得有啥不妥。可谢芝兰知道这事后特别生气,她郑重其事地对他们夫妻俩说道,“以后一颗白菜都不能往家里拿,你想想,你把多余的食材带回家,可单位还是要花钱采购。你沾了国家的面子,国家却受损了。你虽然下岗了,但有手有脚,还是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收益。”她每月从自己工资里拿出300元接济老四一家。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从此,老四媳妇再也没从食堂带过菜回家,老四也终于重新找到了工作。

  许心愿,余生给孤儿们一点温暖

  1999年,谢芝兰从安源区工信委退休了。儿女们原以为操劳一辈子的母亲可以在家享清福了。谁知她却说,“年纪大了,做不了别的事,就干点拿手的吧。你们都是穿着我织的毛衣长大的,现在你们都不需要我照顾了,我正好多织点毛衣送给福利院的孩子们,让他们冬天也能好过些。”

  从此,谢芝兰正式开启义务编织毛衣的旅程。她自费买来各色毛线,按照不同的款式,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双手不停编织,练就出一手“盲打神功”,不管是看电视还是与人聊天,基本不需要用眼睛盯着棒针,而且不会出半分差错。每过一段时间,累积的毛衣有10多件了,她便自己坐车提着送到福利院。福利院的孩子和工作人员都认识她,“毛衣奶奶”的美名就这样传开了。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爱心是会传染的,受谢芝兰的感染,许多热心的邻居和爱心人士悄悄将自己准备的新衣服挂她家门上,请她传递爱意;有时她去采购毛线,店老板主动提出免费为她提供毛线;一些退休老师、毛衣店老板、批发店老板、邻居、朋友纷纷提出无偿与她一起组建一个爱心团开展各类公益活动……2016年底,“毛衣奶奶爱心志愿团”成立了,20多名志愿在她的组织和带领下,将所织衣物全部赠予孤儿及弱势群体,十字绣和工艺作品专用于义卖,所得资金也全部捐献困难家庭。

  2019年中秋节,“毛衣奶奶”谢芝兰拿出两万余元积蓄,订购了35床棉絮、35件棉袄、35件毛衣、50件秋衣、40条毛巾以及水果、牛奶、月饼等物资,带领志愿团,联合后埠街机关,市文广新旅局、市文化馆文艺骨干来到广寒寨敬老院,给住在那儿的每一个老人送上贴心的问候及精彩纷呈的歌舞表演。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毛衣奶奶爱心志愿团”的这群可爱、可敬的老人本可以居家安心休养,却主动向社区请缨,毫不犹豫、毫无畏惧地投入抗击疫情的一线。40多天如一日,这群花甲老人志愿者带领其他居民志愿者一起充当起社区防控的“守门员”、“宣传员”和“监督员”。他们说,与毛衣奶奶共行的四载春秋里,被她时刻践行的雷锋精神和“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赤子初心深深浸润着,能为居民群众们筑牢疫情防控墙,能为社区防疫战场增添一份力量,是每位“毛衣奶奶爱心志愿团”成员的最朴实的愿望。

  时光如梭,短短四年间,毛衣奶奶和她的“毛衣奶奶志愿团”完成了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蜕变。

  加强理论学习 强化党性修养身为一名老党员,谢芝兰时刻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后埠街创建的“新时代市民讲习所”,经常多层次、多种形式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传递道德规范、志愿服务理念。家住后埠街后村社区的谢芝兰只要接到通知,总是风雨无阻地赶到讲习所认真聆听,反复思考,如今国家越来越富强,老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好,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不少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走进群众生活、深入群众心里、拉近群众距离。

  她还积极投身社区建设,经常参加由后埠街、后村社区组织的义务巡逻、志愿服务等各种活动。

  后村社区有家全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谢芝兰时不时会到市场上买来新鲜的鸭肉、猪肉和自家熏制的腊肉等食材免费送到日间照料中心,为残疾人的餐桌增添一份美食。她对社区负责人说,“社区免费为辖区残疾人提供饮食服务,也不容易。作为老党员,我们也要发挥自己的微薄力量,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誓言不改初心永恒

  是什么支撑着谢芝兰二十年如一日,每年拿出一万余元做公益、行善举呢?谢芝兰毫不迟疑回答了记者的这个提问,这辈子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毛主席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要一辈子做好事。”

  这一生,谢芝兰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省劳模、省党代表、全省离退休干部“正能量之星”、安源区“巾帼建功标兵”、安源区“三八红旗手”……她常说,我有退休工资,一个人用不完;我有这么多儿女,他们都很孝顺,我衣食无忧。我是个过惯苦日子的人,现在日子好过了,但不能忘记那些还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我很乐意帮助他们,我也在帮助他们的同时得到了快乐。

  什么是不忘初心?就是要永远保持最初的那个状态,对一切事物怀着探索和好奇的愿望,将能带给自己快乐的事物当作人生初见,仔细品味它的美好,并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谢芝兰说,除非我再也动不了了,否则我会一直这样做下去。

猜您感兴趣

身边好人

谢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