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名人网 > 交通运输 > 毛伟琦

毛伟琦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毛伟琦

  毛伟琦,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敢拼敢担当的精神,多次圆满完成世界瞩目的重大桥梁工程建造技术攻坚任务,获得诸多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拥有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0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2012年被授予“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工程师奖”,2016年被授予“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2018年获评“湖北省劳动模范”,2019年获评“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有挑战的人生才更充实。”这是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毛伟琦常说的一句话。不惧挑战,敢于担当是他最真实的写照。从业30年来,毛伟琦在每一次挑战前无畏拼搏,在每一项重任前奋勇担当,无数次勇啃掣肘桥梁技术发展的硬骨头,一次次书写中国桥梁技术史的新辉煌,为中国桥梁事业的腾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像父亲一样为桥梁建设贡献力量

  毛伟琦是“桥二代”,他的父亲是铁道部大桥局(中铁大桥局前身)的技术专家,曾参与重庆嘉陵江长江大桥、洛阳黄河铁路桥、天津北塘海河大桥等多座大桥的建设。天南地北建桥的父亲很少能回家,但每每回家,就会说超多建桥中的故事,言词中时常流露着身为大桥人的自豪。在父亲的熏陶下,毛伟琦从小就对建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希望有一天能像父亲一样为中国的桥梁建设贡献力量。

  带着父亲的期盼和对桥梁事业的向往,毛伟琦报考并就读了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1991年毕业后,他如愿进入铁道部大桥局一处工作,参建的首个项目是武汉长江二桥。

  这位怀揣着科技报国理想的建桥新兵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从用万能杆件拼装龙门吊,到施工测量,再到现场施工方案设计,他把每项工作任务都看成是学习提升的机会,以学为基,以勤为力,上班时苦练实操,下了班,勤学不怠,探寻每个看似寻常操作背后的理论原理。他心里明白,科技创新不是空中楼阁,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必须是基于对工序的熟悉和理解。

  130余座重大桥梁设计研究都有他的身影

  厚积薄发,桥梁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毛伟琦被委以重任,他负责了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京沪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郑新黄河大桥(郑州黄河公铁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等130余座重大桥梁工程的技术方案设计和技术研究工作,解决了众多桥梁建造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推动了桥梁科技的进步。

  2014年,沪苏通公铁长江大桥正式开建,以1092米的主跨刷新世界纪录,成为世界首座跨径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这座世界级桥梁折射出中国桥梁大步幅跨越式发展的前进轨迹,也让毛伟琦迎来了新的挑战。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在基础施工阶段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28号、29号主塔墩沉井基础巨大,单个沉井平面面积相当于12个篮球场大小,高度超百米。由于沉井的断面超大,且施工水域江水湍急,沉井在浮运时,湍流的江水给沉井带来约千吨的水流力,而之前长江上其他桥梁基础定位最大水流力不过300吨。如何顶住1000吨的水流力,实现沉井精确定位?这一重大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长时间的理论研究、反复测算和方案比选,最终他和项目成员创新采用“锚桩+重力锚”方案对钢沉井进行定位,成功实现将平面尺寸超过 5000平方米的“庞然大物”精准定位。

  攻下“建桥禁区”建起公铁两用大桥

  在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建设中,毛伟琦迎来了更大的考验。大桥桥址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这里的惊涛骇浪与百慕大、好望角齐名,是世界三大风暴海域之一,被称为“建桥禁区”。

  在这里,仅是坚硬如铁的光板岩石就成为打桩建墩者的噩梦。在第一根钢管桩桩头打进坚硬的岩床约1米深时,就被挤压致严重变形。千万年来的海峡大风带动海涌淘走了海底的松散岩层,留下硬度堪比钢铁的光板岩和潜伏着的坚硬孤石,复杂的岩层状况让大桥基础无法放稳,难以生根。毛伟琦带着团队顶着风浪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反复测算,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和论证,首创了“深水裸岩区埋植式海上平台”技术,解决了恶劣地质的桥梁基础施工的难题。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平潭桥海域一年中超过300天的6级大风天、潮差最高超过7米、台风时常正面登陆。为减少海上作业时间和风险,桥梁上部结构采取钢桁梁在工厂整孔制造,后装船运至桥位处,再在海上用浮吊整孔架设的施工方案。在毛伟琦的主导下,设计团队开展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自航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大桥海鸥号”的研制。在这结构复杂的“大国重器”研制期间,毛伟琦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2018年1月22日,历经3年倾心打造的“巨无霸”——“大桥海鸥号”起重船成功实现吊重3400吨的钢桁梁架设任务,一举打破了原先世界桥梁整孔钢桁梁架设的最重纪录。大节段钢桁梁整孔吊装架设技术大幅缩短海上作业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施工风险,同时,填补了我国斜拉桥大节段钢桁梁整孔吊装架设的技术空白。

  姑嫂树公跨铁高架桥华丽转体毫厘不差

  姑嫂树公跨铁高架桥是一座武汉人熟悉的高架桥,时任中铁大桥局七公司的总工程师毛伟琦主导了该桥的施工方案编制和技术工作。

  该桥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它位于汉口火车站旁,跨越京广、武合、汉孝等11条动车轨道。为了不影响既有线的正常运行,桥梁施工采取转体方案。这个方案是将两段预先浇筑好的大吨位混凝土箱梁先后转体,对接合龙跨越铁路大动脉。姑嫂树高架桥转体在离地面15米高的主墩墩顶处进行,是我国首例墩顶高空转体桥,也是当时亚洲最重的转体工程,创下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纪录。该桥施工难度大,工期紧,安全风险高,容不得半点疏忽。

  白天,毛伟琦带着技术团队在现场查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充分预估所有风险点。夜晚,他翻阅资料,反复研究每一个施工步骤的可行性,思考风险应对措施。

  在平均每5分钟一趟从桥下驶过的列车上方进行箱梁转体,必须确保不能有东西掉落,不能影响铁路大动脉的正常运营。毛伟琦不仅仔细研究,反复斟酌转体安全防护方案和措施,还耐心指导和严格检查现场安全防护工作,确保各项措施做到毫厘不差。

  随着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迎刃而解,2014年1月14日中午时分,武汉姑嫂树公跨铁高架桥终于迎来了“华丽转身”。毛伟琦回忆:“那场景就像赶庙会一样,里三层外三层,密密麻麻都是人。”眼看一侧梁底就要擦到转体半径内的一栋3层楼房顶时,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当梁底以最小净空仅6厘米掠过房顶时,围观群众一片惊呼。6厘米,是转体时箱梁与建筑物最“亲密”的位置,这与毛伟琦和他团队计算的结果完全吻合。毛伟琦用他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完美诠释了“工匠精神”。

猜您感兴趣

交通运输

毛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