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名人网 > 名医风采 > 王新陆

王新陆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新陆,1949年10月出生,湖南人,农工党员,历任山东省烟台市中医院院长,烟台市副市长,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山东省政协第十、十一届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王新陆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主要著述有《徐国仟学术经验辑要》《脑血辨证》等,发表《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定理论》等学术论文近200余篇。201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名中医。

  1969年,一直在城市生活的王新陆,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祝家疃村,成为一名知青。

  让王新陆没想到的是,这次“下乡”的经历,让他和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农民非常清苦,生活拮据又缺医少药,我总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王新陆回忆说,“我想着我读过书,学点医术或许能帮到他们。”抱着这样的想法,王新陆托人买了本《赤脚医生手册》用来自学,也因此接触了中医。

  在那个年代,我国医药工业并不发达,西药产量有限,农村西药更为紧缺。“但农村中草药资源丰富,山上、地里处处都有中药。”因此,王新陆在自学《赤脚医生手册》时,把中医药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劳动之余认真研读手册,还跟随当地老百姓一起上山识药、采药。

  “车前草可以利尿通淋,清热明目;马齿苋可以清热解毒,治痢止泻……”时间久了,王新陆学到了不少中医药基础知识和经方验方,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子,他一直沿用至今。就这样,王新陆成了村民口中的“知青大夫”。这段经历积累了他对中医药的信任,也燃起了他对中医药知识的渴望。

  三度“入学”:执着中医思维

  从攻读学士、硕士再到担任校长,王新陆三次“入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不变的是他对中医思维的执着。

  王新陆第一次“入学”,是在1973年。

  这一年,国家鼓励知青考大学,还在农村劳动的王新陆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决定要扎扎实实学好中医,捍卫群众健康。

  “当时经常是上午老师讲了经络、穴位定位、主治疾病,下午就带着我们出诊,为患者扎针、开药。”王新陆回忆说,“这种早实践、早临床、学以致用、急用先学、教中练、练中学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眼到心到、心到手到,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础。”

  上世纪70年代的大学,虽说学制短,但特有的教学方式和中医思维的培养,让王新陆成长成一名临床型中医人才。

  “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孙思邈的这句话,是王新陆初入职场的真实写照。

  大学毕业后,王新陆被分配到烟台市中医院工作。王新陆原以为,有农村的实践和校园的学习经历,可以轻松驾驭临床工作,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仅常规疾病的治疗不能十拿九稳,复杂疾病更让他捉襟见肘。这让王新陆萌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

  1978年,国家开始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王新陆下定决心要报考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备考时,王新陆白天正常工作,晚上挑灯夜读。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9月,王新陆拿到了山东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第二次“入学”。

  入学后,王新陆面临的第一个“大考”就是《伤寒论》。他的老师——伤寒大家李克绍要求学生们一定要“拿下”《伤寒论》,398条一条都不能少,且中间不能停顿。

  “那段时间,我们整天都拿着《伤寒论》,走路背、吃饭背,就连睡觉前也要默念几遍,我花了整整三个月才完全背下来。”王新陆回忆说。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真正体悟到经典和中医思维的重要性。读研期间,王新陆拜中医大家徐国仟为师,与徐国仟朝夕相处,学伤寒、学做人、学处世,获教无数。

  王新陆的第三次“入学”,是在1998年出任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他谨记师门教诲,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探索创办传统中医班,培养了一批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医人才。

  如今,这位共和国同龄人仍在继续着自己的中医之路。王新陆表示,退休后,自己的时间更加充裕,可以为患者看看病,给学生讲讲课。而这样的生活,就是这位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了半个世纪的同龄人眼中的幸福。

  2022年2月8日,选入第四届国医大师拟表彰人选名单。

猜您感兴趣

名医风采

王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