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名人网 > 青年才俊 > 余思懿

余思懿

兴山县实验初级中学703班学生

余思懿

  余思懿,13岁,兴山县实验初级中学703班学生,兴山县年龄最小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她3岁开始学唱民歌,至今已经10年,已有9年舞台演出经验。多次参加兴山非遗文化下乡演出、非遗文化进校园演出、宜昌市非遗文化展演、央视“记住乡愁”录制、央视“2020年丰收歌会”等数十场演出,用稚嫩的童音演绎古老的地域风情,让兴山的千年古音回荡九州的丰饶大地。

  余思懿出生在兴山民歌世家,太姥姥陈家珍是被尊为“三峡民歌王”“鄂西歌后”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余思懿3岁开始学唱兴山民歌,一唱就是10年。在太姥姥家的小板凳上、奶奶的怀抱里和爸爸的肩膀上,都留下了她学唱兴山民歌的身影。

  余思懿学唱民歌是偶然中的必然,上小学前的她是由住在黄粮镇户溪村的太姥姥和住在昭君镇青华村的奶奶轮流带大的。由于当时的乡村没有幼儿园,太姥姥和奶奶就教她哼小曲唱民歌,小思懿不仅表现出独特的音乐天赋,而且表现出对民歌的极大兴趣。太姥姥和奶奶一有演出,思懿就粘着她们,成为太姥姥和奶奶忠实的“跟班”“随从”和“粉丝”。6岁时,余思懿跟爸爸、妈妈到县城读小学,因爸爸也是昭君艺术团的民歌手,她就跟着爸爸、妈妈学唱民歌。此外,爸爸还为小思懿请了音乐辅导老师,教她读乐谱、学乐理、弹古琴。慢慢地,余思懿懂得了“民歌诞生于家乡的山水和村落,表达乡民的勤劳和质朴,诉说乡民的情感和愿望”的道理。

  她10年如一日,坚持用稚嫩的童声还原大地的古老,用俏皮的乡音解说先民的达观。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拓展,余思懿渐渐地懂得一个道理:学唱民歌不只是一种兴趣或爱好,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作为兴山民歌的第四代传承人,唱好兴山民歌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于是,在她9岁那年,余思懿突发奇想,向家人提出成立一个家庭民歌演唱团的建议,得到家人的一致支持。2016年,由太姥姥、奶奶、爸妈和思懿4代人组成的“兴山四世同堂民歌团”正式成立,这是兴山历史上家庭民歌演唱团。

  “四世同堂民歌团”走进乡村唱五句子《薅草歌》:“唱歌不畏难,也不是挑花绣牡丹,绣花要用针和线,唱歌只要舌头卷,我陪大家唱几天。”走进学校唱《孝道歌》:“兴山几千年,百善孝为先,母爱似河水,父爱如大山,孝道记心间。”走进昭君村唱五句子《昭君歌》:“香溪河水晶晶亮,桃花开在水中央,花游碧水花更美,水荡桃花水更香,犹见昭君探故乡。”

  开展丰富多彩的兴山民歌传承活动。余思懿是学校合唱团骨干成员,她无时无地不在向师生分享节奏明快的兴山民歌,向师生传授兴山民歌特有的“鸡鸣唱法”、假声高八度的“天堂音”、真声高八度的“满口音”和真声低八度的“二黄”,示范“兴山民歌特有的三度音程”,演绎“楚声巴歌”的文化遗风。2017年,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到兴山录制兴山民歌,余思懿从容自信的和家人一起演唱兴山民歌,将大俗的兴山民歌搬上大雅的央视舞台,并向观众讲述“兴山四世同堂民歌团”勇于担当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央视导演对小小非遗传承人赞不绝口:“少年心思拏青云,兴山民歌有传人!”

  余思懿用实际行动诠释古老民歌中“孝亲敬友”“勤奋乐观”和“团结协作”的内涵。她周日或假期,总要陪伴86岁的太姥姥,并和太姥姥一起唱《反哺歌》:“您教我扣扣子,穿鞋(hái)子;我陪您数星子,一辈子……”走进养老院,给养老院的爷爷奶奶唱五句子《劝世歌》:“晓星起东方亮,幺姑娘起来烧茶汤,水儿烧得泡泡开,泡杯香茶敬爹娘,孝心赤诚惊玉皇。”走进兴山特校,给特校弟弟妹妹唱《读书歌》:“少时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点明灯读五更,难把黄金买青春。”

  余思懿小小年纪,却有一种根植心灵深处的勤劳意识,有一种助人为乐的少年情怀,有一种团结友爱的进取精神:在家涮碗,拖地,洗衣;在校主动擦黑板,扫教室,抹窗子;为困难同学捐钱捐物,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和劳动。2019年,她荣获学校“明星少年”称号。2020年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大地的时候,余思懿不仅拿出100元压岁钱捐给了武汉抗疫前线,而且在姥姥、爸爸指导下,用兴山民歌曲调创作录制了《莫怕》和《天使》等多首抗疫新民歌,鼓舞着抗疫的战士和隔离的师生。2020年9月,余思懿荣获兴山“励志少年”称号。

    猜您感兴趣

    青年才俊

    余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