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名人网 > 师德楷模 > 周玲丽

周玲丽

马鞍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康教处主任

周玲丽

  周玲丽,女,1974年11月生,马鞍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康教处主任。

  28年前满怀青春梦想的周玲丽,走进了无声世界,和聋哑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秉承“康复一个孩子、解放一个家庭”的理念,建设并管理我市首家残疾儿童学前康复中心,针对0—6周岁的听障、智障、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训练。为解决适龄孤独症儿童无处上学问题,她在全省率先尝试义务教育阶段孤独症教育,并开创了科学评估、动态管理、分层教育、单独成班的教学模式。带领团队探索课程建设、调整教学内容、探索教育模式、开发校本教材等实质性工作,编写了一套19本9个科目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教材,被全国30多家特教学校使用。12年前,她参与建设“星光儿童康复中心”,填补马鞍山市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空白,走在了全省前列。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聋儿康复率达到85%以上,200多名残疾儿童走进普通小学进行随班就读,彻底改变了孩子的人生之路。

  周玲丽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公示)、省“江淮好老师”、省“最美教师”、省“十二五”扶残助残先进个人、省“最美家庭”等称号,她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网、央广网、安徽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报道。

  她是一位特殊教育老师,和聋哑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秉承专业精神,让阳光照进孤独症孩子的心灵。

  十多年来,她参与建设并管理“星光儿童康复中心”,让85%以上聋儿康复,200多名残疾儿童走进普通小学进行随班就读。

  没有桃李满天下的芬芳,没有鲜花掌声的陪伴,她一直守着那份寂寞,在残疾儿童有缺憾的世界里播洒阳光。

  她就是“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安徽省首届“江淮好老师”、安徽省首届“最美教师”周玲丽——马鞍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倾情付出,关爱“折翼天使”

  周玲丽从小梦想成为老师,怀揣着满腔热情的她,在1994年成为一名特教老师后,却发现与梦想的三尺讲台迥然不同。她走进教室,听着孩子咿咿呀呀不清晰的语言,面对着一张张充满渴望的面孔,心底里的某根弦被触动了。她下定决心,尽最大努力让这些“折翼天使”重新展翅飞翔。

  “要做好特教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用爱心和耐心,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刚进校的聋哑孩子年龄小,周玲丽像妈妈一样带着他们熟悉校园,手把手教他们洗漱、叠被。她随身带着小镜子,随时随地教孩子们发音、纠正口型。一句简单的“你好”,通常要教几十、上百遍。她在教学中大胆创新,改变过去枯燥讲解的方式,以小品剧让学生形象感知课文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说、写完整句子的能力。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周玲丽抓住课余时间,跟他们“谈心”,向他们学手语,做他们的朋友。每接一个班,周玲丽跟家长们聊天,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个性化地给予孩子们关心。

  周玲丽凭借着爱心、耐心和卓越的教学能力,使许多失聪的孩子学会了说话,帮助他们找到了自信。

  延伸希望,拥抱“无声世界”

  台上,4岁的小爱(化名)大声朗诵着《乌鸦喝水》。台下,父母激动到落泪。

  十几年前的这一幕,周玲丽记忆犹新。小爱是她带的第一名学前儿童,也是她挨家挨户打电话,好不容易才“争取”来的学生。

  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周玲丽发现,低龄听障儿童大多有残余听力,听得见大声讲话,只是当年龄变大,发音器官受限,便不能开口说话,这让周玲丽觉得十分可惜。她萌生了新想法,如果及时进行康复训练,这些孩子就有机会能说会唱!

  2008年马鞍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搬到新校址,周玲丽在参与筹建“星光儿童康复中心”时,主动承担学前听障儿童康复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后,没想到,生源问题竟成了第一道难题。周玲丽医院、残联来回跑,社区、家里挨个问,掌握了全市6周岁以下300多名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逐一打电话联系。

  “起初家长们都不愿意,有的质疑学校不行,有的觉得孩子已经这样了,犯不着治。”周玲丽说。

  一开始,小爱的父亲也不愿意。让孩子恢复健康,他不是没有努力过。小爱3岁那年,听说外地有家聋哑儿童康复机构,二话不说,他带着孩子就往那儿赶。一年下来,训练费加上住宿费、生活费,家里掏了好几万。“孩子确实有了一点好转。但长期在外地,入不敷出。”突然冒出个学校说能帮孩子康复,他甚至一度怀疑是诈骗。

  从学校设施到课程设置,周玲丽掰着指头讲道理。再去现场看看,3间教室明亮整洁,教学设备专业齐全。得知周玲丽为了更好帮助低龄听障儿童康复,不仅买了一大堆书在家钻研,还特意前往福州学习进修,小爱父亲的顾虑终于彻底打消。

  “有电话的,我一个个打;有住址的,我一家家上门。”周玲丽就这样耐心劝说着家长,给孩子们带来重回有声世界的希望。

  两个多月后,小爱和4个小伙伴一起入学。

  1个人,5个娃。孩子们喜欢到处跑,周玲丽就在椅子上做记号,吸引注意;孩子们对声音不敏感,周玲丽就敲锣、打鼓、拍掌,模拟各种声音,唤醒孩子们的听觉;孩子们吐字不清晰,周玲丽一个字一个字地教,简单的“你好”“谢谢”,她要教上百遍,有时嗓子哑到喝水都疼。

  “一只乌鸦口渴了,它在低空盘旋着找水的……”声音稚嫩,发音不太标准。小爱将舌根音“喝”发成了舌尖音“的”。“吐字不清,要么是发音方法有问题,要么是发音部位不对劲。”周玲丽琢磨半天,想出了用勺子抵住舌头的法子,“这样一来,避免舌头上翘,正确的发音部位也就找着了。”两年后,小爱从特教学校毕业,如期升入普通小学一年级。

  当初只有5名学生的康复中心发展到如今121名孩子就读的康复教育部,包括聋哑、智障、孤独症3个训练班。10多年来,已有200多名学前聋哑孩子从这里成功康复,进入普通小学、幼儿园就读。

  用心浇灌 静待花开绚烂

  周玲丽陪伴的孩子不仅仅是聋哑儿童。

  小朋(化名)患有孤独症,刚来学校时,周玲丽递给他一块积木,却被狠狠咬了一口。“牙印不浅,很疼。但我下意识的反应是抱住他,安慰他没事。”周玲丽说,看着孩子茫然无助的眼神,自己的心一下子就软了。如今,在走廊或教室相遇,小朋总会主动叫一声“周老师”。从一个牙印到一声呼唤的变化,对孤独症孩子来说十分难得。

  为让更多的特殊孩子得到康复希望,2009年11月,“星光儿童康复中心”开设了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班,2010年10月开设了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班。2013年开始,周玲丽在全省率先尝试孤独症儿童义务班的教学,我市是全国第二个开办孤独症康复教育单独成班的城市。在全国还没有孤独症儿童教材的背景下,周玲丽和老师们“摸着石头过河”,一起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整、康复模式探索、校本教材开发等实质性工作。2015年12月编写了6本桌面操作手册,2016年编写了一套13本9个科目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教材,探索出科学评估、动态管理、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由她主持编写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学与评估档案》、《智力障碍儿童康复教学与评估档案》两本资料,已用于智障和孤独症儿童的实际康复教学。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填补了全省空白,走在全国前列,校本教材被全国30多家特教学校使用。

  2014年马鞍山市被安徽省教育厅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医教结合”实验区,周玲丽被确定为实验区的核心成员,参与起草“医教结合”实验实施工作方案及培训相关资源教室建设,课程开发、课程设置指导。新的领域、新的挑战,特殊教育是周玲丽的工作,也是她毕生追求的事业。

  28年的从教经历,在马鞍山市特殊教育领域,周玲丽已然成为专家和家长眼中的“最美教师”。“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老师、家长、孩子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近几年来,周玲丽不断挑战新领域,做起了全免费的家长系统培训,一方面是对聋哑儿童的家长的培训,另一方面对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培训。“在孩子的康复过程中,家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用最专业、最实用的方法,让家长在家实现实操。”周玲丽说,如果家长能够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和方法,对孩子的康复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特殊教育是周玲丽的工作,也是她毕生追求的事业。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陪伴着“星星的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残疾儿童的成长多做实事,看着他们一点点的进步、一句句的学会说话、一步步的掌握沟通技能,周玲丽感到自己的人生也变得充盈而快乐。

猜您感兴趣

师德楷模

周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