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名人网 > 人物故事 > 紫狈

紫狈

人人都处他乡

冯知明云梦泽》——作者:紫狈

  1.世界流行疫情,成就了一部“他乡”之作

紫狈

(恍若隔世:寂静的大街上,空无一人)

  我有幸在欧洲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拜读了冯知明先生的长篇小说《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他是在滞留德国回不去的时候将此作一鼓作气地写了出来。我先接触的是初稿,后定稿时又重新看了一遍。

  作者十多年前就有了一个简单的构思,经过这么多年的酝酿,这部作品也算是经过这次疫情诞生出来的。这个疫情算是一个催化剂,过去因为一些原因他没能把它写出来,却像留下了一颗种子,或者说是一瓶初酿的酒经过慢慢地发酵,膨胀,只待着一个契机让它产生,并成熟地写出。

  一部好的时代作品是可以一直流传下来的,像《人性的枷锁》那样,毛姆最初构思时也只有二十三岁,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搁浅了,然而十四年后,他把这一著作终还是完整地带到了世界各地,并得以流传至今。我一贯相信时间的力量,因为经过了思想的酝酿,这部作品将同样达到了最好的最饱满状态。

  首先书名就非常吸引我,人越是在艰难的时刻就越是会思念家乡。现在欧美疫情严重,在政府并不太强制地管控之下,也就只有华人处处小心、老老实实地足不出户,才得以安身;而这个时候国内则是一片复兴景象——电影院、旅游还是餐饮业都早已恢复如常。我们这一批滞留海外的回国者却成了难事,不仅需要双检测阴性,回去还需要14+14天的隔离;其中有一些人不惜成本就此回国的,也有如我这种一面思念着祖国,一面咬牙再熬一熬的。我们滞留在此,最苦的还是食物的贫瘠,加上中餐馆也都不开门,只能光顾一下亚超,买些国内的蔬菜、零食、自热小火锅啥的,最普通的豆腐、茼蒿,都已经是高价了。在这种类似关禁闭的日子里,因为思乡情重之时,就会穿着旗袍吹吹我的笛箫,聊以解闷。然而在这时候却刷到了朋友圈里国内的亲朋好友去西餐牛排店,晒着西班牙火腿裹蜜瓜,配着法国红酒,还在抱怨饮食的不佳,并忍不住心里一声愤愤然——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在他乡之中悸动,而你们在故乡的却是有恃无恐。这一幕与《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中的老洋人李来恩在家挑剔牛奶和吃着烤面包是多么相像啊!他的妻子尹志红在梁一真去往德国考察学习后的第一时间就要兴致勃勃地想打听在国外买房移民的事情,还要探听哪些地方适合居住等,作品中这对夫妻的行为,和我们身边的有些亲戚朋友却是相像的。我也有点好奇甚至产生联想,如果结尾处主人公真的到了德国,遇到了疫情也同样被滞留,结局将会是不是不一样呢?

  2.作者走过大江南北,游历欧洲,他的字里行间永远是故乡

紫狈

(不管走了多少地方,依然拥有故乡情怀)

  我算是一个“三小时热度”的文学爱好者,不能说是通读所有文学名著,却还是分得出真伪文学和作品的高下来的。这部作品乍一看可能并不是当代年轻人喜欢读的类型,在快节奏时代,这样慢慢推进的写作手法也许并不受欢迎,却不妨碍作品本身应有的价值。上一次看书有类似的触动还是在《我的名字叫红》时,我却一点点地都看进去了,有一种小时候看文学名著的感觉;一开始稍有晦涩,接着就渐入佳境,看完之后好久都还能沉浸在情节故事里,冯知明作品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如尹志红、其妈、梁教授、三娘、撮嘴……在我的脑海里,好像久久不愿退场一般。

  作者的文字就带着浓浓的时代性,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要弄清楚,这到底是具体发生在哪个年代的故事。从李来恩的宝马五系里我推测是2000年之初,而这部作品也确实是作者十几年前开始构思的。他隔了十余年才将其写出来问世,并不让人觉得过时,反而是恰逢其时。在我看来,因为不管时代如何的变迁,情怀则是永不过时的。

  他的文字很奇妙,每个字明明都是认得的,偏偏连在一起就像成了另外一种语言,一种看客看得懂却模仿不了——这便是方言的特色,却也是作者组织编排独特的语言,它牵连着作者的心血与经历。故事从李如寄出国帮助父亲寻亲展开,而李如寄看似是主角实则不过是揭开整个故事面纱的那个人,他天生一副“混血儿”的长相,并不想弄明白自己是从哪里来,无奈身上还是背负着来自父辈们的执念。他一直在抵抗,却也早深陷其中;他反抗的是父亲,可在内心深处早也被潜移默化下了同样的渴望,最终在老洋人不幸意外亡故后重新踏上寻找的道路。整个作品一遍看下来,大作中人人都是主角,又都不是,真正的主角应是他乡。

  现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处在他乡,很少有人可以说从出生到死一直都留在一个地方。小地方的人向往大城市,大城市的人往北上广跑,更大地方的人也许就向往国外。哪怕是一直留在故乡的人,人不变,故乡也是在变化的。

  《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第五章里李如寄回到了故乡,我们通过他却看到了两个不同的故乡,从作者的描述中不难感觉到,“从前,家乡的取水用水,就在水塘,小沟小渠的水,双手一掬,便可喝。”空气质量很好,还有“那些此起彼伏的虫鸣声,蝉叫声……”李如寄回去给老洋人办理丧事看到的家乡则是水和空气都被污染了,也难看到满天的繁星了。居住现代化,生活设施条件越来越好,邻里乡亲却生疏了,而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地往外边跑。前者才是作者心中的故乡,后者是故乡的现状,“现在湖泊之水不都是干了不是,可我们这块水域依然水源充足,说明这就是泽底。我们故乡就是龙最后的生存之地。也许就是龙兴之地,就是龙亡之处。前者造福于子孙后代,后者则是陷入万劫不复之境……”这描写似的也带着一声叹息,包含了一点点警示的意味,整部作品内容颇多,在暗线的细节里还藏着一些人与自然拉锯战似的争斗的关系。

  透过作品中的这些描写,我知道了我们也许都是他乡人,唯独作者例外,他永远都是一个故乡人,故乡永远在他的细节里,在他的脑海里。他不管身处何处,他都能把故乡一直带在身上,融入骨血之中。我曾读过一些他的早年作品,尤其喜欢一篇叫《倒春寒》的中篇小说,里面也是对传统、乡镇、时代描写得十分到位;再到后来出版的《楚国八百年》,他的故乡由小到大,由骨到皮完整地可以串联起来。他其实也很早就走出了自己的故乡,也在90年代就游历过欧洲,并在国内各大城市有过生活经历,却能在他的文字的字里行间里依旧细腻地勾画出一个完整的故乡来,这也是我认定作品永远是故乡之人。

  3.三个时代中云梦古泽鲜活的代表人物

紫狈

(芦苇荡的江湖好汉,也有诸多柔情)

  作品里的三到六章是在李如寄找族人李光宗追述父辈们的过去的生活状况,从而牵引出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可以说是小说核心部分,李如寄的奶奶三娘的故事则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与其说是喜欢,倒不如说是被作者展示出了时代的人性的矛盾,复杂和多变这些细节所吸引。人性复杂是每个人已知的事实,可在如此细致的描写中,还是忍不住对着那些鲜活的人物叹息,会印象深刻,引人深思。作者不是在单纯地写些情感,而是透过这些情感摸索深沉的人性,进入到灵魂的深处。我们则要在透过他的文字去探测自身。现实中的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谊可以如此说不清道不明,就像假娘对三娘,到底是简单的利用关系却总留有了一两分真情在里面,这一两分真心又不足以改变她的大决定。每个人都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判定。

  李如寄的奶奶三娘自小丧母,父亲去世在她半大不小的年纪,只好投靠了父亲当时的老相识张媒婆,从这里开始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张媒婆算是她的干娘,除了一点对她父亲教书匠的特殊情愫并没有更硬的交情了,收留她的初衷有一点可怜,更多的还是想利用还算水灵的三娘赚一笔,从开始把她送去“洋庙”掌灯,到后来把她嫁出去做小,发挥自己作为媒婆的长处。假娘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还做了局,织出了一张网让油作坊的麻姑一步步地往里钻,求着自己给丈夫讨小,同时还能让三娘一直对她感激涕零,并从她身上获取母爱。她真是成也败也在她那条三寸之舌上,一点小聪明确实过了头。要说她对三娘的感情,说是纯粹利用又似乎还是情意未泯,她在三娘父亡时痛心地表露,在三娘出嫁时候的送女歌,也真心当成女儿为她打过首饰,打好后却又反悔想自己留着了;还在目睹三娘婚后的不幸遭遇再次抱着她痛哭,声称要把三娘赎回去,最后自然并没有这么做。如此的欲取姑予,又不舍得予,最是写作的动人之处。

  她算是对三娘的命运和性格起到决定性的一个人。作为读者的我与老年的三娘同样地感叹,在那乱世中,很难有多的善心达到顾全他人。

  书中对于信仰和传教的阐述我认为是非常大胆的,之所以用大胆来形容是因为一般的读者可能会认为此书是在宣传“洋教”基督,似乎要用西方的宗教来拯救当时的人民。其实在动荡的年代,信仰更加难得,也更加杂乱,有些传统和信仰的神佛都混在了一起,老道、老僧、老尼、桃花娘娘,还有地龙传说等等。传教是基督教的德国人穆勒这时候掺和进来并不讨好,不过他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也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从不被人认可,到了下河摸鱼融入渔民,再深入匪窝大得人心,这种力量是强大的,也使人更加坚韧不拔。

紫狈

(荆楚巫风盛行,兰巫婆在城关镇和云梦水泽里地位极高)

  人要有所信,有所敬畏,方能百折不挠。这种信,不仅是在西方宗教可以体现的,在传统上一样可以,比如书中戏份不多却同样出彩的兰巫婆——她是云梦泽神、仙、灵、精的总代表。也许有人不认同巫蛊之术算是一种宗教,而巫文化在我国历史当中传统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代文明,巫也就是神,具体在兰巫婆做法时开天眼、神灵上身也表述得很清楚。在现代也许巫蛊已经沦为了不文明、封建迷信、是严打被教育的对象,这点在后来三娘游街时又遇同样遭难的兰巫婆也能看得出来,从那里开始走向彻底地落没。可在古代,战国时期等时候,巫文化都有很高的地位,也是古代人民最早的神灵意识,建立起对神明敬畏的信仰,像楚辞以及各种民俗传说都和巫文化有关。兰巫婆在城关镇和云梦水泽里地位极高,除了当地人对她身份敬畏,还有的也是她高超的情商,也可以说对人的同理心。从她对三娘的态度,在她最屈辱的时刻多少给予了一点点的安慰,就这样一点点也让三娘念了她的恩。在三娘强大转换了身份上门找所有人报仇的时候,她却能幸免于难,除了这一点恩情,也有兰巫婆的察言观色会说话。这种同样地会说话,对比张媒婆来,兰巫婆这里就高明得多。明知三娘来势汹汹,很可能牵连到自己,却一点都不露怯,很直接地换了面孔让三娘念及她的那一点善意,接着还用话语的技术打消了三娘对她同样参与了她最耻辱的瞬间相连的羞愤。要知道,哪怕什么都没有做,仅仅只是看到了别人最落魄耻辱的过往,都足以在别人强大之时给你灭口了。偏偏知道三娘最忌讳的点还偏偏将其提起,这还真的帮三娘打消了心结,同时也帮了自己。

  哪怕最后几句交代了兰巫婆的处境,巫蛊被彻底沦为了四旧封建迷信,她本人也不再被人敬,还将迎来悲惨的批斗,而不得善终。游街时看似她已经糊涂了,已经垮了,当她和三娘最后的那一对视,我就知道了,她尚清醒,她的神志尚能存活很久很久——就像巫文化,哪怕已经没落,影响多少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却永远保留下来。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三娘信奉的桃花仙女娘娘,李屠户的龙等传统习俗文化。还有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水猫、地龙、飞飞板,都让人觉得合乎情理,似乎当时那个年代就该这些活生生的真实存在。这种写法,使我想到了马尔克斯,他被一些所谓评论家定性为“魔幻现实主义者”而自己却不肯认同,他说他《百年孤独》的书中所描述的,皆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不存在魔幻之说。

  后面几章同样有动人心弦的段落和描述,尹志红的奋斗经历和她的一家同样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所有不甘命运的小人物努力往上爬的样子,脑子灵活地会抓住商机,处在风口,连猪都可以飞上天去。梁一真似乎是唯一一个在全篇里相对单纯美好的形象的化身,作者把温柔都给了这个角色,她大约是一个新时代样貌的美好吧!我认为作者天生内心怀有的慈悲和怜悯,才可以擅长剖析人物的内心复杂给读者看。而她的父亲梁教授却是一个可怜人,布局人往往比局中人更加的辛苦,自己早就深在局中更是出不来。每次读到他的部分,我都觉得心累,老洋人死了,他认为有自己之过。他的苦心瞒着女儿,却不知女儿早已知晓身世,并不会像他那般想不开。作者最后到底给了他一个倾诉的机会,也加速了李如寄的他乡之旅。我们才可以看到作恶的人,也不全然都是恶的,可怜的人却也有他残忍的地方,比如邓划子完全诠释了老实人的阴狠,可他的一辈子何尝不是身不由己被摆弄了?当三娘杀死了大娘麻姑后,他的自我意识终于觉醒,才让人发现他同样可以狠辣还有那一点对三娘卑微的爱,他的落幕是拄着拐杖拿着大字报在镇革委会大门前,以蝼蚁之力为三娘洗脱了罪名,这非常让人动容的,而此处是作者最为高明之处,只用寥寥几句给他安排的最好的结局。

  4.人生就像是一场历劫,又何止九九八十一难呢?

紫狈

(他乡是人生的一把大大的枷锁)

  如果说我读起来有什么遗憾,非要鸡蛋里挑挑骨头的话,大约是我期待后半部分在情节上更加跌宕起伏,展开得更彻底一些,人物的性情更加地丰富一些。情节基本是由人物推进出来的,这样的设定其实未尝不可,只是后期依旧从尹志红梁教授他们的成长过程、环境等开始从头讲起,多少让人有些单调乏味。我期待的是有了铺垫,情节是自行前进的。也许是我个人希望后半部分有更多的精彩,李如寄的妻子梁一真留学德国那一段在我看来显得细腻有点稍嫌冗长。显然作者更愿意写出他心中的故乡,对此的独特性我还是愿意肯定的。

  人生就像是一场历劫,如同西天取经般的不易,有时候何止九九八十一难呢?《云梦泽》(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海外版)里全篇里仔细地讲述了三代人,他们在如何成长起来的环境里,经历着多样性,其生存之险恶确实让人唏嘘不已。李如寄这一辈比较接近我们这一代人,相对来说比较平稳,对世界的看法也都与父辈不一样。然而就代表我们身处的环境比上一辈要优越吗?也不尽然,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烦恼,疫情、内卷、躺平、996或者007,高房价还是高彩礼,每个时期都有它独特的代表性。

  最后的结局是高明的,他乡这一命题是一个执念也是一把枷锁,困扰着所有的人,于李来恩、梁教授,尹志红还是三娘,还有芸芸众生,都又处在他乡又处在故乡,就像作者在最开头引用的苏轼的名言:吾心即故乡。

  德国对于李来恩是真的根吗?他死在了寻找故乡的途中,葬还是葬在生养他的地方,这里真的不是故乡吗?对于梁教授同理,他清楚地明白他回不去真正的故乡,而所处的已然是他的故乡,只是所谓的归属感让人的心灵得不到真正的解脱。

  最后的结局李如寄和妻子去德国见了传教士的后代,见到了传教士德国人穆勒的雕像,这又是一个高光之处。穆勒作为核心的人物,他不仅做到了融入他乡,还把故乡的教义带到了他乡,他因此确实感化了一批人。如果当时他出发前因为语言问题而退缩了,没有成行,他在他的家乡大概永远是个平庸的传教士吧,不会被人深刻地记住。他最终客死在了他乡,也许有人会说他到底还是被他乡所不容,也许这也是个观点。我看到的是,他死时平静没有遗憾,身边的水匪纷纷对他表示了最高最诚挚的敬意,愿意追随他去,他的出现也会在这些人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甚至后继有人,哪怕命运坎坷哪怕被身世所困半生,死在了寻根的路上。却还有儿子的儿子最终到底追溯到了源头,他故乡的后人也对他的行为是极为肯定的,这才有了他的雕像,圆了老洋人毕生想要完成的使命。同时也升华了整个的主题,他乡人方见故乡,他乡也即故乡。

2021年6月26日于德国法兰克福507

  作者简介:紫狈,毕业于法兰克福大学。著有《影响中国人十大汉字》(10卷本),系列作品《墨上柏林》。

猜您感兴趣

人物故事

紫姓名人